空军“金头盔”比武进化史的调查与思考

来源:解放军报作者:范江怀 王天益责任编辑:焦国庆2018-07-24 09:18

没有谁不可以被打败

——空军“金头盔”比武进化史的调查与思考之二

“金头盔”奖是中国空军设立的一个竞赛性考核奖项,对空军歼击机飞行员而言,“金头盔”被视为最高荣誉。刘应华 摄  

生死关vs输赢关

——狭路相逢勇者胜

要想打败对手,先要闯过输赢关,还是先要闯过生死关?

记者在采访中问过好几个空军飞行员:“失速螺旋”等一些高风险动作,在自由空战中能用上么?

回答是几乎用不上。

但为什么又要去飞呢?或者说,非要有这种体验呢?

记者得到了这样的回答:狭路相逢勇者胜!有过生死考验的飞行员心理素质肯定要强一些,飞过高难险技术动作的飞行员在空战对抗中表现得更为从容。

有这样一个在“金头盔”比武中广为流传的故事。

那年,飞行员郝井文与搭档六战全胜,夺得“金头盔”。事后,对手虚心请教,问他是如何从眼皮子底下钻出来的,有何秘密。郝井文一五一十道出当时情形:战机连续大过载机动,均在对手导弹边界,有的甚至被导弹猛追一阵,机舱内的指示灯持续告警……

“你这是玩命!”对方大吃一惊。

“我这是打仗!”郝井文斩钉截铁。

在“金头盔”比武之前,有的年轻飞行员高难险课目飞得不多,飞行时间“含战量”不高。

很多飞行员参加完“金头盔”比武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:被惊出了一身冷汗。“不参加自由空战不知道,参加了才知道和别人差距咋这么大啊!就以这个水平去参加实战的话,被击落是正常的,能活着回来是幸运。更可怕的是,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。”一位飞行员在采访中这样说。

空军某部原大队长郭晓峰参加完自由空战,在体会中写道:说实话,对一个飞行了10年的战斗员来讲,后怕之后是欣慰。后怕的是曾经的我们居然还敢高喊“首战用我、用我必胜”;欣慰的是我们终于看到了差距,终于找到了实实在在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敲门砖。

如果竞赛比武没有了输赢之分,就失去竞争性,也没有了实战的意义了。但是,你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敢打必胜的血性,恐怕连参赛的机会都没有。

近些年来,不仅仅是空军,我军的其它军兵种与外军联演联训变得频繁起来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外军对我军评价用得最多的三个词是:聪明、刻苦、勤奋。但有一个词鲜有用来评价我军官兵,这个词就是“血性”。不管是交流沟通也好,组织指挥也罢,有的指挥员一上来就习惯于把“安全”摆在第一位。而对外军来说,是否贴近实战才是他们考虑的第一个要素。

对一支军队而言,过度地强调自身的安全,那么国家就不会安全。

某空军强国曾经做过统计,战斗机飞行员前10次出动的战损率最高,达85%以上。也就是说,新飞行员出动参战的话,有近九成是回不来的。那么,你是把这前10次的出战机会交给实战,还是交给贴近实战的自由空战。结论不辩自明。

特级飞行员周玉川三次参加“金头盔”比武,三次都铩羽而归。问他为何参赛这么“孜孜不倦”,周玉川的回答很简单却很意味深长:为了彻底搞清楚自己在对抗中的“死”法。

赛场上的输赢为何成为周玉川的“过眼烟云”。他解释说,没能夺得“金头盔”当然是一个遗憾,但比输赢更重要的是,通过比武明确了努力的方向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顶“金头盔”。

在竞赛比武中,周玉川与对手曾在空中飞出了最为惊心动魄的缠斗。你拼命咬住我,我拼命地摆脱再咬住你,谁都想去创造尾后六点钟的猎杀机会。虽然比武有300米安全球体的规则,但他们竟然在空中好几次接近这个安全球体,缠斗了五个来回。

这次缠斗虽然没有得分,但周玉川觉得自己赢得了最为宝贵的胆气,也为后来的比武杀出了一条血路。

勇者无惧,智者无忧,仁者无敌。“金头盔”比武已经举办了七届。在空军的精心组织下,这项高风险贴近实战的比武,迄今没有发生一起飞行事故。经过多年的比武实践,广大的参赛飞行员用实际行动证明:安全是打出来的,胜利是拼出来的。

轻触这里,加载下一页

分享到